看到許多論壇的導航欄風格都是形形色色的,比如房產門戶類的論壇、綜合門戶類的論壇等等。有時讓我們感覺論壇內容一下子豐富了、條理清楚了,但也感覺技術深不可測!其實,用小小的插件就能立即實現(插件下載地址:http://www.discuz.net/thread-253277-1-2.html),跟我來試試吧。
先來講講我們最常見的左側導航欄風格,效果圖:

是不是動心了?如果你用的是Discuz!4.1版本,那就用v1.0 for D4.1來實現即可。具體中有兩種可能:
一:確定自己的論壇程序為原始標準版本的Discuz!V4.1
這種情況非常簡單:直接用v1.0 for D4.1插件文件包覆蓋服務器上的文件即可。無需作任何修改。之后進入論壇后臺更新緩存。
二:不能確定自己的論壇程序是否是原始標準版本
這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,有的朋友改變了模板、有的朋友增加了其它功能插件,都視為非原始標準版本,那就按如下步驟逐一修改,修改之前不要忘了先備份自己目前的程序文件!
1、準備工作:此修改涉及到的文件,如下所示:
(新增文件)
./swith.htm 注解:直接上傳
./bbs.php 注解:此文件根據原文件 index.php 該名而得。
./index.php 注解:此文件為主框架文件,新增加的,并不是原始的 index.php 直接上傳
./include/navmiddle.js 注解:直接上傳即可
./templates/default/navigation.htm 注解:直接上傳即可
./templates/default/navigation.lang.php 注解:新增語言包,直接上傳即可
./templates/default/bbs.htm 注解:由index.htm修該得來。可直接上傳
(修改過的文件)
./logging.php
2、詳細步驟如下:
第一步:查找Code,替換Code
查找
CODE:
showmessage('logout_succeed', dreferer());
替換為:
CODE:
showmessage('logout_succeed', 'index.php');
查找
CODE:
$referer = dreferer();
在其下添加:
CODE:
$referer = substr($referer, -3) == 'nav' ? 'index.php' : $referer;
./viewpro.php
./register.php
./member.php
以上三個文件修改方式相同:
查找到所有的 index.php 替換為 bbs.php
./images 注解:此目錄下新增了一些圖片,您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需求加以替換。之后上傳到服務器
./include/global.func.php
查找
CODE:
index.php
替換為:
CODE:
bbs.php
./include/forum.func.php
查找
CODE:
$lastpost['dateline'] = gmdate("$dateformat $timeformat", $lastpost['dateline'] + $timeoffset * 3600);
在其下添加:
CODE:
$lastpost['subject'] = cutstr($lastpost['subject'], 20);
其余./templates/default/下的模版文件統一查找
CODE:
index.php
替換為:
CODE:
bbs.php
(注意:至此所有的改動完畢,記得到論壇后臺更新緩存,否則看不到效果)
小技巧:
1級板塊分類文字上沒有超連接,只有點擊前面的圖片才能打開1級板塊
解決方法:
打開./templates/default/navigation.htm
查找
CODE:
<div><img id=img{$forum[fid]} src={IMGDIR}/ex_close.gif align=absmiddle style="cursor: hand" onClick=draw(cata{$forum[fid]},img{$forum[fid]}) vspace=2 hspace=2> $forum[name]
替換為
CODE:
<div><a style="cursor: hand" onClick=draw(cata{$forum[fid]},img{$forum[fid]}) vspace=2 hspace=2><img id=img{$forum[fid]} src={IMGDIR}/ex_close.gif align="absmiddle"> $forum[name]</a>
快去下載Discuz!4.1版本左側導航欄風格插件吧:
http://www.discuz.net/thread-253277-1-2.html